半岛·综合体育和10位参与规划的权威人士聊完我发现了未来的机遇

  新闻资讯     |      2024-05-02 22:42

  在穿过2020年的“隧道”后,世界似乎看到了光亮。按照联合国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有望抵消去年的损失。

  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点,两个五年规划的接力点,十五年远景目标的起跑线。

  如果你今年25岁,这个纲要关系到你的30岁,40岁。其中的机遇,怎么看?

  经济增速指标是关注的焦点,然而“十四五”规划,并未设立经济增速指标,这很罕见。

  2021年的经济增长没有明确目标值,只设定了一个范围 6%以上。

  如何理解这一深意?在跟杨伟民的沟通中,他给谭主重点解读了一个词就业。

  杨伟民是一位资深“规划人”,早在“十一五”规划编制期间,他就曾在国家发改委规划司任职。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以及支出法,如果从收入的角度算,假定这1100万人就业,那么他们每人每年的收入会增加多少,占GDP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就可以直接推算出来GDP会增加多少。

  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加,反过来,同样成立。就业,对每个人来说,更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另一个第一,则是规划中数量最多的约束性指标绿色生态。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乡融合发展处的处长刘春雨给谭主做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由远及近”、“跳一跳,能摸得到”。

  有些方面2035年的目标值已经确定,以此来倒推“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有些则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设置“跳一跳,能摸得到”的目标。

  王金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儿让他印象深刻。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习主席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知道,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是40年-60年,中国提出,只用30年。

  在此之前,政策层面,只提过碳达峰的目标,碳中和的目标一直没有提过。相关的研究跨度,绝大部分只到2050年,没有跨越2060年的。

  习的一句话,展示的是“绿色”的决心,塑造的,还有新的发展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会以点带面,倒逼经济结构转型。

  清洁能源是一个风口,据高盛预测,到2060年,中国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万亿,净增的工作岗位将有4000万。

  数据显示,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最高的地区,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且增长势头不减。

  蔡继明的第一个问题,就切中要害有无户口在深圳有多大差别?

  对不少城市新居民来说,户口是安居的最后一公里,牵扯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甚至是退休养老。

  蔡继明,作为“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两个指标很关键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前者统计的是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后者统计的是有户口的人。

  2013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93%,到2019年,这个数据变成了44.38%。这意味着,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

  但同在2019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60.6%。这意味着还有2.3亿左右的人,身在城市,但没有落户。

  落户,是许多人的关切,也是过去许多工作的目标,但蔡继明告诉谭主,“十四五”规划纲要里面没有设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说,落户与否对生活在深圳的人来说,只有20%的差别,80%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一视同仁的。这让谭主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

  如果细看“十四五”规划你会发现,在城镇化篇章中,不少表述都有细微的变化。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章节中:

  按照蔡继明的分析,未来不是一味地讨论户口本身,而是让与之相关的服务一项项实现。

  根据人口流动实际情况调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医生等编制定额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这不仅是城市的小布局,更是国家的大布局。樊杰对这个布局非常了解。从“十一五”规划设立专家委员会开始,他已经连续4次参与规划编制,他还参与过京津冀、珠三角都市圈的规划。

  协调的关键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以人均GDP作为指标,既要优化分子,改善落后地区经济水平,也要调整分母,顺应规律,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使未来人口分布和国家资源环境空间布局分布相匹配。

  樊杰给谭主分享了一篇《求是》的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文章是习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部分,却足以看出新时代“协调”二字更丰富的内涵:

  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地区合作,细化功能区划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正是“协调”的辩证法。

  ▲2013年安徽淮南,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淮南变电站投入使用。

  以人为核心的协调水平不局限在经济收入所决定的质量水平,同时也包含社会服务设施水平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带着协调的“底色”,城与乡之间的流动,城与城之间的流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动,蕴含着中国发展的密码,也蕴含着所有人的新机遇。

  就在两会之前,欧盟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的贸易数据,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2020年,中国成为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因为欧盟对中国的进口(+5.6%)和出口(+2.2%)均呈现增长,与此同时,对美国的贸易进口(-13.2%)和出口(-8.2%)则呈现大幅下跌。

  更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中,中国是唯一实现贸易双向增长的。

  这个唯一,货线月份开始,中国外贸已经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2020年全年的进出口、出口总值均为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对此,有一个人的体会格外不同。她是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的张俏,参与了“十四五”规划初稿的撰写。

  她撰写的篇章,是此前的规划从未有过的,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基本坐标。

  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度中断,一些国家试图让制造业回流,加速了封闭的趋向,中国则凭借着强大内功全世界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了全世界的供应。

  但其实在2020年之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动中呈现趋势性下降。

  德国商业银行经济学家周浩,两会期间发表了一篇解读中国经济的文章,题目就叫《做趋势的朋友》。

  刘元春的判断也基本一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校长,刘元春的理解对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未来就业可能会呈现出“中间空洞”的现象。一方面是创新人员、高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是体验式的服务人员。两端的人员会更多,中间的传统技工人员可能会减少。因为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体与欧盟水平相当。但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太低,刚刚超过6%,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比重大多在15%以上。

  这也就有了“十四五”规划特别新增的一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还有特别新增的一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集成电路是从业人员的长征路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有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集成电路专业半岛·综合体育

  我们无法预想五年之内,还会有多少意想不到,但国家规划和个人目标的交汇点始终不变,是乐业,是安居。

  目标从不只是某时某刻完成某项任务,国家规划谱就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流动的蓝图,你可以在乡村独辟蹊径,也可以在城市大放异彩。

  “十四五”规划最多的指标是民生保障,每一个人既是价值本身,又在创造价值。